• 网站首页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期刊介绍
  • 投稿指南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咖说 | 孙德民:把身心紧紧贴在裸露的大地上
  • 作者:网站采编

    “我经常找机会去看看他们,他们有什么遭难的事也都愿意找我。有段时间我家跟旅店一样,邻居都说,怎么总见你家有村里来的‘亲戚'。”

    对此,孙德民笑言,“生活是弥补我笨拙和不足的最好的老师!创作观念的发展永远植根于生活和观众。只有深入生活,才会有所发展,戏剧永远是生活对作者的震撼。”

    孙德民有一个笔记本,是专门记录农民语言的,上面分地域记录着上千条语言。

    不觉辛苦不图虚名,一部接一部地写戏,只为享受那份台上精彩台下开心。

    话剧《雾蒙山》剧照。河北日报资料图

    谈及创作历程,孙德民反复提到“真实”二字。

    著名剧作家,1941年生,祖籍浙江绍兴,生于河北承德。

    回望自己的创作历程,孙德民给出了八个字:“甘于清贫,执著戏剧。”

    编辑:张宇昊、薛岳虎

    8月24日晚,大型话剧《塞罕长歌》在衡水保利大剧院激情上演。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

    让人大笑,让人痛快,让人亲近......

    他就是孙德民。

    人物名片 孙德民

    他说,自己从2017年开始创作《塞罕长歌》,曾先后20余次走进塞罕坝,走遍各个分场、望火楼和四五十位务林人吃住在一起,聆听他们的心声,追寻感悟人物的命运、生命过程、精神和情感的丰富内涵。

    对真实发生的感人故事进行创作改编,展示时代精神,传达时代脉动,给予振奋人心、催人奋进的力量,这是他作为剧作家的自觉追求。

    在孙德民的作品中,鲜活生动的语言俯拾皆是。

    孙德民。河北日报资料图

    “剧作家是精神的耕耘者和守望者。”

    多年来,孙德民一直保留着自己的“生活基地”,保留着与那些十分知心的农民朋友的联系。

    孙德民(左)在农村实地考察,体验生活,为创作积累素材。河北日报资料图

    不论长幼,可讨教、可玩笑,有意气,无架子。

    多年来创作50余部戏剧,10余部影视剧,其中《李保囯》《塞罕长歌》《雾蒙山》等十部作品获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八部作品获文化部“文华奖”,《李保国》获“文华大奖” ,三部作品获“曹禺戏剧文学奖”。2007年被人事部、文化部命名为“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” ,2014年被中囯话剧协会评为“中囯话剧金狮奖”终身荣誉奖。

    专访河北话剧《塞罕长歌》编剧孙德民:用心用情用功讴歌生态文明建设

    观众无不佩服作者语言的活泼和幽默,

    喝酒吃茶,有人说鸡毛蒜皮,有人说鸡飞狗跳,有人说自己遇了点麻烦跟他讨主意,他一概拿来当自己的事儿,帮着张罗忙活。

    此老是个热闹脾气。

    视觉:张婷

    为创作河北梆子《李保国》,孙德民(前)带队深入李保国教授生前工作过的乡村实地采访。河北日报资料图

    链接:

    他还是孙德民。

    年龄相仿者称其德民兄或者老孙,后生晚辈也跟着混叫,不恼、反欢喜。

    话题转到戏剧,那个刚才还随性不拘的长者瞬间正色,目光炯炯,语声侃侃,如数家珍。

    “太生活了”!

    记者:曹铮、史晓多 ?

    河北梆子《李保国》剧照。河北日报资料图

    “我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会翻翻这个本子,有些接地气的语言会信手拈来。”

    8月24日晚,大型话剧《塞罕长歌》在衡水上演,竞逐第十七届文华大奖。

    微访谈丨孙德民:把身心紧紧贴在裸露的大地上

    视频摄制:李东宇、王木者、薛岳虎

    “写戏的时候是苦了点,但当我坐在剧场里,看着舞台上演着自己的作品,会感到极大的快慰。甘于清贫,才能扑下身子、有所收获,才能留下一点东西。每一位创作者,都应该把身心紧紧贴在裸露的大地上。戏剧,是我自儿时起永难抛却的美梦。为了它,我愿意永远执迷。”

    真实的生活、真实的人物、真实的细节。

上一篇:江苏兴化籍作家五次斩获鲁迅文学奖 “中国文学

下一篇:揭秘老舍戏剧节:想用艺术打造市民与北京这座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 © 2021 《戏剧文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
首页

联系

投稿